別離

在創業路途上令我最遺憾的事情就是與合作伙伴的離別。

 

從小父親便教我一些營商之道: 「他朝如果你要創業, 最好不要和別人合伙,因為別離是最令人滄老的。」

 

父親的話是肺腑之言;我祖父曾經是船務業的翹楚,但因為合作伙伴的失信而令到父親和祖母的生活經歷困境。父親也和創業伙伴在得到成果後分道揚鑣。與創業伙伴的別離彷彿成為了我上兩代的宿命。

 

能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:真的嗎?

 

我與創業伙伴在英國倫敦認識。回想起來已經是十年前了。

 

碩士畢業後我在倫敦找到工作,初到貴境,所以我唯-的朋友只有我的妹妹;她是著名聖馬丁藝術學院的學生, 我和她分租在Convent Garden的-個二百呎的小單位。

 

那時作為見習建築師收入不多,加上英國生活指驚人;連煙也抽不起,所以只能戒掉。

 

能與眾見習建築師們「它鄉遇故之」就真的很幸運了,華人建築師們自然會和同業打成-片。眾年輕華人銀行家和律師也有自己的圈子, 但跟他們「混」太昂貴了。然而,簡樸的生活卻激發年輕建築師的上游力, 所以我們有空就會參加設計比賽並希望藉著這些機會鍛鍊創意思維,更有一絲希望能夠一舉成名。也是在這種氛圍下,我結識了日後最好的朋友及創業的伙伴。

 

成立「公司」時其實我們還是打工仔,什麼資本都沒有;只有兩顆對設計的熱誠。

 

公司名:取其我倆姓氏的諧音吧! 名字也包含了「-元復此, 萬像更生」的意義。大家都覺得名字很妙。

 

可是,能創造好的公司名並不代表我們能創造財富和項目的機會。我天真地盼望未來,所以我乾脆向公司請辭, 為「元新」破斧沉舟;只靠在倫敦-所大學任教的微薄薪金维生。那時我和伙伴有了默契及共識:我先出來闖,成功後才招他入股。這是-場没有把握的仗,因為大學根本沒有給我們灌輸正確的理財及管理知識,所以只有失敗收場。幸好伙伴還在打工,他才能用自己-部份的薪金幫我渡過-道難關。

 

幸好我很快找到了新工作並需要搬到维也納。入職後,公司很快把我派到中國成為地區代表。目睹祖國的發展我游說了伙伴搬到中國並一起為末來鋪路。伙伴同意了, 也隨即向自已的公司申請內部調職,被接纳後搬去北京上班。

 

在我倆之間,我總是按耐不住的那一個,在大連生活兩年後我又打算捲土重來再建立「元新建城」。接項目的手碗進步了但天真依然:以往是國際級事務所的中國代表,自立門户後沒有靠山,自然受盡人情冷暖;有一次因為要客戶資付設計費,我在零下十五度的天氣下在客户公司的門口呆了兩小時,最後還要家人幫忙資付員工的薪金。

 

雖然已經歷了第二次的失敗,伙伴對我的信任卻絲豪不減並對我說: 「我們年輕時更應好好去學習面對錯折。亅 伙伴更接我到北京與他生活,好讓我的身心能安定下來。

 

虧欠伙伴太多了;這是友情。

 

一年後我又再次隻身建立「元新建城」。失敗的教訓使我這次能初嘗成功及順境的滋味,而伙伴的加盟更成為了我最大的期望。

 

「有難曾同當, 有福能同享。」

 

世事難料,伙伴加盟了九個月後決定離去。

 

「Manfred. 你變了;現在你眼裏只有生意。」

 

「兄弟們要吃飯呀! 亅這是我無耐的回應。

 

大家的目光己經不同了。也許我已被以前的失敗嚇怕了,相反,伙伴的熱誠和天真絲毫不減。

 

-年沒通訊了, 你還好嗎?